2021/10/16
里程172800KM
前軸重量:900kg
後軸重量:550kg
PS: 柴油版要先拿掉原廠單邊引擎拉桿,不然會撞調整旋鈕
拿到的是BR-RS版
彈簧:
前7kg,後5kg (標準版)
前170mm(直捲62mm),後190mm(錐形62~85mm)
阻尼設定
前9,後7 (調到最軟為0,再往硬調)
(比這個設定低,都會感受桶身抓不住彈簧,有二次彈跳)
高度(降):前後各剩3指,前保桿離地18cm
有載人需求
路感,舒適度
幾乎跟原廠一樣
甚至比原廠改ST避震來的好
過彎就比ST軟了點,但是完全可接受
稍微用力開
瞬間支撐性足夠
全車有硬的感覺
除了極速尚未嘗試
幾乎全速域都算舒適
除了極低速
極低速緩行於巷弄中
可以完美的體驗路面平整度
會震到吐血
只要速度提升至20以上
立馬舒適很多
(遇到減速帶,需要幾乎靜止的速度過去,不然會感覺...要死啦~~~)
接下來等看看多久後會再降車高
聽說改裝避震
過了一星期都會再自動降個1~1.5cm
但..我少開,不知道會過多久才降
整體來說
駕駛感受雖然沒有像以前的偏戰鬥設定
可以隨時備戰
但是至少希望他可以撐久一點 (之前5000km就整組去了....)
另外就是希望後座不要再靠北
至少目前來說,是舒適有感提升 (但...似乎還是不滿意,應該是駕駛的關係)
貼地性有感提升
過彎側傾有點大,但可控
update:
大概一周後
高度自動降,前2指,後1.5指
阻尼設定
前8,後9 (調到最軟為0,再往硬調)
完全沒有彈跳感
變得很舒服中帶著硬朗
過彎側傾有稍微小一點
update:
2022/01/09
高度自動降,前保持2指,後1指
感覺後面又開始跳了
update:
2022/01/22
前10後11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高度自動回升,前2.3指,後2指
感覺車子更穩定更舒適更貼地
側傾小,也比較不跳 (駕駛角度,後座一樣靠北)
update:
2022/01/23
前10後11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高度自動降,前2指,後1指
路感下降,有磁浮列車的感覺 (有點浮浮,卻又有抓住地面的感覺)
加速的扎實感下降 (有點感覺變慢)
update:
2022/02/13
前9(駕駛側10)後10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之前有種駕駛側比較軟,果然不是錯覺
調硬一格後,雖然有點感覺比副駕硬了點
但是整個行車更平穩了
終於理解為什麼原廠故意搞了單邊拉桿
但是就算有拉桿
駕駛側還有點軟一點的感覺(5~10%)
拆掉感覺(20~30%)
路感有點微硬
但是更貼地面
變換方向信心更大
加速的扎實感回升
update:
2022/02/20
前7(駕駛側8)後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捨棄平坦路面穩定性
向台灣rally路面妥協
增加整體瞬間衝擊舒適性(尤其是後座)
一方面將原本設定"前高後低"的駕駛異樣感消除
前面硬的時候,過彎會有推頭感
總覺得彎不太過去
現在已無此問題
但是過坑的感覺依然不好
感覺前面還可以再降
update:
2022/02/25
前3(駕駛側4)後5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奇妙的感覺
車子受到的路面衝擊跟原廠很像
但是還是有點"船"感
但是比較緊湊,擺幅小且頻繁
加速異常的好又輕快
update:
2022/02/26
前4(駕駛側5)後6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比較穩一點
但是感覺後面有點軟
有點感覺駕駛側偏硬
update:
2022/02/27 (推薦設定1)
前4(駕駛側4)後7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路感,舒適皆有,且合適
順順開感覺很穩
有支撐性
過彎,駕駛側微軟
大力開還是...有點不舒服(乘客)
感覺接近目前此設定的完美狀態
update:
2022/02/28 (推薦設定2)
前0(駕駛側0)後1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後座不靠北 (中等加速,變換車道)
路不平急加速才會靠北
對於順順開
台灣超爛路面
這是最佳選擇
但是駕駛感覺上下晃到受不了了 (高速公路)
對駕駛來說平路也是上下晃,但尚可接受
急加速超過140時,且路不大平時,晃動過大
update:
2022/03/04
前1(駕駛側1)後1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原本考慮上面設定
但是想到減少行程作動
才能延長壽命
所以不再試了
直接使用
前4(駕駛側4)後7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車高前2指,後1.5指
感覺還是不行
急加速超過140時,且路不大平時,晃動超大
update:
2022/03/15
前10(駕駛側11)後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今天調到30段才發現
駕駛及後面兩隻皆有虛格,會多一段
駕駛側的虛格跟正常格行程幾乎一樣,所以必須多調一格才會左右平衡
後側的虛格皆是半格的行程
依照此文的方式調教
絞牙避震的正確調校(長文)
https://blog.xuite.net/lasded/blog/590295811
只要路不要太不平,路感算是偏舒服的硬
煞車距離會變長
看來主要還是因為前高後低,前面又硬,導致煞車時,重心無法轉移正確的量至車頭
需要找時間 去重新調整車高
update:
2022/03/20
前7(駕駛側8)後9(駕駛側10)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感覺車子又變晃了點
針對上面煞車距離變長的調整
同時發現,駕駛側後座也變得偏軟,所以加硬1格
但是煞車距離感覺有改善
依舊無法恢復以往
推測是目前前阻尼壓側過硬
所以重心無法轉移至車頭,導致抓地力不足,減弱了煞車
當車速越慢時,因慣性減弱,前伸側阻尼不足,所以車頭逐漸抬高
讓煞車力道更加弱化,會讓人有煞不住的感覺
看來前後的硬度理想差距應為3
下次應該用
前6(駕駛側7)後9(駕駛側10)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或
前7(駕駛側8)後10(駕駛側11)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
或
前8(駕駛側9)後11(駕駛側12)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可能偏向這個)
update:
2022/03/25
前10後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感覺後面太軟,不平路面,整台車狂跳
前9後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前後平衡,但仍然感覺車頭有多餘的跳動
update:
2022/03/26
前13後13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基於之前的結果,思考了一下
也把FSC的BC避震廠商的文,131頁從頭看到尾
得出了隱藏結論
彈簧決定大部分,阻尼必須匹配彈簧
在前後桶身阻尼力相同的前提之下,阻尼格數也須跟著彈簧的比例
EX:前8kg後5kg,阻尼前16後10
最重要的是,前後彈簧比,必須對應前後軸重
TDCi 4D車重大概1400kg,前軸大概900kg,後軸500kg (每年驗車時,可以注意一下)
我自身得到的結論是 (看了所有比賽車及F1設定)
就算高低可調,依然必須跟隨原車設定
必須前低後高,差距也須跟原廠一樣
不然阻尼設定就會跟前面牴觸
改裝避震可以有舒適
但有前提,特定速域,非特定路況
為何我的阻尼設定會跟前述不同?!
因為我原本設定前後三指
經過一星期停放,自動降車高,變成前高後低
現為前2.x指,後1.5~2指(隨著阻尼增大,靜態車高會下降)
特定速域:依照你的設定正確性,覆蓋速域會越廣,但一定有舒適度差距很大的某特定速度
非特定路況:減速帶,你不再能像原廠一樣,帶著速度衝過去:
或坑洞,但也區分大小,小洞可能會變沒感覺,大洞會變要死了
目前先這樣
單人模式測試已OK,等載人也還算OK
路面不平時,仍有衝擊過大的問題
除此之外,只要路平,就是非常平穩 (但...這是台灣.... 囧TZ)
還是可以感覺後面有稍微軟了點
前面10~13的變化不大,但是硬度來說,10/11可能就夠了
update:
2022/04/01
前10後13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大致上來說
只要不要遇到連續不平路面
平穩度跟舒適性都還尚可接受
只是接地率.....(算了,我放棄)
PS: 不知曾幾何時,剛裝的Q感已經消失大概裝完2周後吧?!
update:
2022/04/08
前13後16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試試看,遇到不平路面是否能有所改善
測試結果
我只能說你他媽....
原本以為會變更硬
後來發現卻有點比之前軟
但是至少車頭不再上下晃了
整體感受變好了
只是也明顯感覺後面變更硬
下次看看後面調9,讓各自阻尼抓住各自彈簧試試
題外話...雖然前高後低,但實際測量前後側裙離地高度
前面13cm,後面14cm
所以實際上,就算載人,也還是前低後高
另...後面越調越硬之後,車高似乎也隨之變高
果然符合FSC的BC調整說的
會"上扶"
再補,這次調完後,有種之前剛裝ST桶身的感覺
只是側傾稍微多了一咪咪
沒有ST的後座細碎震動
對了,對於不平路面的結果也要說一下
的確有變好
但似乎還可以更好
18標的起伏也更小了
update:
2022/04/15
前13後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未測先說,感覺...不可行
前15後18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感覺比 前13後16 硬了不少,但車頭更穩定了
駕駛感覺有硬,後座只有加速時靠北
update:
2022/04/16
前15後16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駕駛感覺舒適又平穩,後座靠北一般市區順開就很跳
前17後20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駕駛感覺更穩也更硬,後座靠北一般加速或時速超過70就很跳
前16後1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駕駛感覺更穩也更硬,後座靠北一般加速或時速超過80就很跳(高速公路超過130)
但不管是18標或是波浪路段,表現都更好了
update:
2022/04/22
前16後1 or 9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前高後低,差1cm)
說真的,有點崩潰
來個前歸前,後歸後吧
我沒招了....(攤)
***剛剛突然想到,以前速克達後避震加高1cm,前叉立馬變硬
煞車力道也自動增強,所以我想,我還是把車高調回正常再說吧***
難怪我一直覺得前面明明K值高,卻有比後面軟的感覺....
前7後8 (拆駕駛側引擎拉桿) (車高下降,前<=2指,後1指)
**又自動降車高了**
看來影響車高分水嶺是調硬後,沒轉到最軟或最硬(歸零),就調軟
加速後座不大力靠北
駕駛明顯感覺車往後仰
感覺稍微不推頭了點 (跟尚未改時比,還是推頭)
衝不平處,依然晃動,但幅度小了點
減速帶感覺依舊不舒服
update:
2022/04/30
車高調回
前3公分,後4公分
此篇錯誤車高篇,正式結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