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變不變其宗

汽機車皆通用

但還是稍有不同

想了想,還是分開講好了

 

但目前不討論調整高度

在不改變車身重心及Rake angle下

單純只討論避震調校

 

1. 預載

講到預載,就單純只論彈簧

以下為前提

首先彈簧固定僅輕含,任何激烈作動下不會有彈簧離開任何一邊固定環

(國產汽車改裝的彈簧,衰退係數大,若無法時常調整,只能一開始先預緊1~2mm)

若彈簧作動時,有離開固定面的現象時,此時會造成避震處於不可控狀態

極度影響操控及舒適性

 

接下來,進入重點

如果無論哪種組尼可調,皆把組尼力調到最低

人上車時,輕輕坐下,避震壓縮行程必須為30~35%之間,理想值為33%

假設避震行程10cm (此為舉例方便)

人上車後,避震行程剩下6.7cm (機車)

若汽車,則是從頂高機放下後,剩6.7~7cm,要考慮平常載人多還是單人

單人則6.7cm,載人則7cm

汽車因為重量比例的關係

比較能找到均衡點

 

機車比較難

因為很多時候,雙載可能就比車重還重

所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(但後面章節,有可以稍微拯救的辦法)

 

預載影響的範圍是最大的

影響著貼地性及舒適性

PS: 最大的前提,彈簧的K值,要匹配常使用的環境

 

2. 伸側組尼

請確定有正確預載後,再來調整組尼

因為一般低階都只提供單向阻尼調整

一般都是伸側

 

靜態設定可以完成90%的設定

一樣先輕輕坐上

====

組尼力放到最軟

機車,按著前後煞車

小力加壓,完美狀態為壓下後釋放,即回到避震初始位置,沒有任何多餘往復回彈

大力加壓,如上,但頂多一次往復 (超過起始點)

若多段組尼調整皆有相同結果,但僅舒適度上的差異

建議調整你所需要的舒適組尼

 

接下來,上路測試

依照自己平常的速度跟路線來測試

依照台灣的路面狀況

理想的結果是感覺車子完全依照路面起伏前進

卻沒有任何未改裝前會出現那種不適的衝擊或彈跳

 

理想狀態,車子如懸浮在固定高度

遇到任何路況,不會改變高度,也不會有任何的衝擊或彈跳

PS: 雖然伸側比較沒這個問題,但依然可能發生 (壓側比較嚴重)

既然會發生,就要講,靜態測試的阻尼力,可能在動態測試一輪後,發生變化

如果覺得動態車受衝擊後太跳,就增加組尼力

 

3. 壓側組尼

伸側調完了

還有壓側可調

就繼續調吧

 

可能有人會發現

雖然調完了伸側,車子感受度變好了

各方面提升了,但還是有點怪怪的

 

沒錯,如果是以一般道路來說

自身又是比較熱血(馬路小英雄? 山道猴子?)

敏感度又高一點的人

就會覺得,動力...好像小了點

沒錯

 

壓側組尼力一樣從最軟開始

壓側靜態測試,大概只能完成50%

基本上還是要靠實測

 

增加壓側組尼

首先會感到的就是車子變硬變顛

但是動力輸出開始正常

接下來開始逐漸增加

直到車子呈現一種偏硬的穩

而不再有顛的感覺

就像是在榻榻米上

硬硬的,卻沒有很不舒服的感覺

 

這時候,調整就結束了

不...

更龜毛的,就要來了

 

4. 前後平衡

這個部分是影響動態操控

及剎車性能

依照現在市面主流旗艦車

剎車絕對是能輕易達到鎖死狀態

只是原廠避震設定限制了他

 

基本概念就是,剎車要強,避震要硬

避震一軟,就會直接吃掉煞車的力道

煞車,就是輪胎跟地面的摩擦

因輪胎非剛體,所以施加的力越大,對地面的摩擦越大,剎車性能越好

一旦避震是軟的,就像你直接用手指按著桌面

跟手指按著原子筆的彈簧再壓桌面

當彈簧未壓縮到極限時,桌面上所接受到的力

是不同的

 

對過彎來說

避震需要前軟後硬

舉例過右彎來說:

以下是前後同硬

     。   >這是前輪

   。     >這是後輪

如果 前硬後軟

     。   >這是前輪

    。    >這是後輪

如果 前軟後硬

     。   >這是前輪

  。      >這是後輪

以上是粗略的示意圖

把前後輪連成一條線,為切線

哪個過彎角度更犀利

應該不用多說了吧

 

祝大家,騎得愉快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D 的頭像
    DED

    DED的部落格

    D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